初中时,小花(化名)感觉学习压力大,成绩开始下滑,并且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减少了,不被老师认可,还遭到同学们的欺负、辱骂。
小花尝试过向老师、父母求助,但他们都不重视这件事情,觉得是小花想太多,心思不放在学习上。慢慢的,小花开始出现悲伤、抑郁等消极情绪,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没有人会帮自己。
负面情绪上来的时候,小花开始一句话都不说,一个人待在角落里,蜷缩成一团,会想撞墙、咬自己,后来甚至有时还会用铁尺浅浅地划自己的手臂并看看家长对自己伤口的反应,但其实她并不想自杀,那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小花的情况属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是指并无结束生命的意图,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如故意咬伤自己、用利器切割皮肤、烫烙皮肤等。
这样的自伤行为往往发生在青少年中。数据非常令人担忧:2020年中国某地区青少年群体中,51%的中学生在过去的1年中至少发生过1次这种行为,其中29.2%是习惯性自伤。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
他们的心声
“是你们害我的,看到伤口你们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吗?”
“没有人能理解我,如果我不伤害自己,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别人欺负我,你们却说是我的问题,我还能怎么办……只能划手。”
“网上和我一样孤独痛苦的人说,每次划破手,痛苦都会消失。”
......
他们为什么要自伤?
童年创伤因素
可能在童年,经历过虐待。除了家暴、猥亵,还有比较隐蔽的创伤来源:忽略、冷暴力、居无定所等。
家庭因素、不良同伴关系
当家人关系不好、时常有冲突、缺少支持和情感交流时,青少年就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挫折、消极体验而有自伤的念头。
青少年非常容易被同伴影响。没有朋友,甚至是霸凌都是关键原因。另外,青少年还会模仿身边同伴、网友的自伤行为。
个人易患因素
冲动、不擅长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困难的人,更容易有自伤行为。
最新研究:有NSSI行为的人多属于追求刺激性人格,喜欢参加有风险刺激性的活动。
遇到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做
在个人方面
● 寻找替代方式
可以尝试问问,在情绪还没有到达痛苦的高点时,有没有其他安抚情绪的方式?比如运动出汗、洗个热水澡、唱歌?找人倾诉?或者用红笔在身上划线来代替自伤行为。不断尝试别的方式,即使只有一点帮助,那也是新的开始。
● 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可以尝试更换求助对象,譬如:学校的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
● 增强应对和调节情绪感知和冲动的能力
觉察错误认知,如:“别人都讨厌我、蔑视我”“我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
练习与人相处的技巧、培养兴趣爱好。找到恰当的情绪出口。
在父母层面
● 安稳自己的情绪,再做出行动
当孩子有自伤行为时,父母可能会诧异和心疼,或是愤怒、恐惧,甚至可能是厌恶等,首先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带着情绪处理孩子的问题可能适得其反,情绪稳定后再尝试着去和孩子沟通。
● 家人要理解,不批判,积极回应
自伤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迫不得已的求助。这时,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他到底遇到什么困难?为什么用自伤来解决问题?是不是在告诉我什么?家人需要冷静而友好的态度来看待自伤行为,耐心倾听,承认和接受他所遭受的痛苦。
● 学会正确的陪伴、支持和引导
如果孩子愿意说出自伤的原因和感受,那我们就好好听!不评论、不争执,不给意见,不要催促或打断他们,支持他们表达。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孩子明白:只要有需要,我们就会在。我们对他/她很在乎,也不希望他/她再伤害自己。
● 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一起参与到心理治疗
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孩子反复发生自伤行为时,后继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是普通青少年的4倍。特别要注意!在处理不了,或者情况不稳定时,一定要求助专业人士,尽快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