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暑假大热喜剧电影《抓娃娃》里的主人公马成钢就将这句“名言”贯穿到底,大号练废了就开始鸡娃式狠抓小号的教育,电影全程笑点不断,却不禁引起深思,这种教育是真正意义上可行的“成功教育”吗?
苦难教育
电影一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马成钢的苦难教育——巨富硬装穷人,从破旧房子到瘫痪奶奶,不难看出他的本意是想培养小儿子马继业的自立能力和坚韧性格,从里到外都要抓。毕竟大儿子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结果一事无成,那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通过控制和操纵,让小儿子复刻自己儿时的成长经历是不是就能教育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呢?
当马继业面对无法退货的平板电脑时,他心里充满了懊悔和痛苦;当他捡瓶子却遭到同学戏弄嘲笑时,他又是多么敏感自卑?当奶奶因为没有吃药而“吐血”,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同样悔恨、同样惊慌失措......
极度贫穷带来的心理压力足以成为压垮孩子心理健康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是被自己的“清北梦”和“继承人梦”钳制的马成钢却一直不肯醒过来。
鸡娃
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为了孩子“成龙成凤”,从以往的“虎妈狼爸”到现在的“鸡娃”,内卷从未远离。长时间的压力和紧张状态,让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无助甚至叛逆。
在短期内,孩子们可能会取得一些表面的成绩和成就,但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同时,过度的压力和期望也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影响家庭和谐,就像电影结尾马继业和爸爸马成钢的冲突一样,虽然他所有的成绩都在刻意训练下拿到了高分,可是他高考没有正常作答,以此来反击家长的控制。
环境控制
如果是日常能见到的内卷鸡娃都在意料之中,那电影里马成钢的环境控制操作无疑是让人大开眼界的。这么极端的事情却无独有偶,著名的行为主义流派心理学家华生提出过一个理论:“只要给我一打婴儿,我能把孩子训练成社会精英,不管是医生、律师、警察还是乞丐、强盗”。他不仅做过臭名昭著的“小阿尔伯特实验”,甚至还把这种理论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最终大儿子严重抑郁,三十几岁就自杀。女儿酗酒成性,多次自杀,最终身亡。二儿子终日流浪,靠施舍生活。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环境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家长需要关注的环节,为了考上大家眼中的好大学,剥夺孩子的自由和梦想,忽视心理的成长规律,必然会引起反噬。
电影最直击人心的台词,无疑是马继业发现真相时对父母问出的那句:“你们又是哪两位老师”,信任的山体瞬间崩塌,余震冲击着每一个人。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充满了精确计算的教育无疑是失败了。
最后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复读重新考上体育大学,虽然没有走上父母铺设的“康庄大道”,但是他的脸上出现了真正会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