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9965869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父母必读|自残——是青春期孩子无声的呐喊
阅读:9746 次     日期:2020/6/20
导语:前言:自伤者主观意愿并不总是希望伤害自己,他们也想停下来,但有时自己无法做到……

      一直以来,“自残”这一行为在各阶段的人群中都可见,相关事例网上更是屡见不鲜。

      由于青春期孩子们要求独立、渴望关注、自尊心强、容易冲动(大脑前额叶发育不成熟)、缺乏辨别力等心理特点,相对其他人群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
      研究表明自伤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的更为频繁,7%~14%的年轻人报告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曾有过至少一次自我伤害行为,另有国际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伤行为的频率达到了整个人口的24%的水平,这可能表明青少年自伤现象的加剧。

——Halicka & Kiejna, 2015
      对此有人颇为诧异,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青少年为什么会非要自讨苦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疼痛似乎也总是让人痛苦,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自残,甚至有成瘾倾向?(有观念认为,自伤行为是一个成瘾行为)



01

为什么他们要自伤

-WHY-

调节情绪
“我太累了,老师帮帮我吧!”
“我太难受了!”
“我太孤独了!”
      青春期孩子的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得不到化解,会通过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当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时,会变得麻木、失去活着的感觉。因此希望借着自残,让自己感觉痛楚,重新取得活着的感觉。


自我惩罚
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长辈的严苛要求,会把这种标准内化,从而对自己要求过高(不切实际的自我要求)。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更容易遭遇挫折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
而有些青少年会从自伤中感觉到放松、刺激或兴奋,这是因为人的肉体受创时,脑部会分泌内啡肽,可以让人产生一种短暂的欣快感,甚至引发像坐云霄飞车或高空弹跳的快感。在尝到“甜头”后,会习惯性地自伤。

内啡肽被誉为人体的天然“鸦片” 能缓解压力 增强愉悦感

模仿
      若自伤行为是对外界的模仿,同龄人和网络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别人有的我也要。”
      有些孩子会把朋友看得比家人更重要,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会向同龄人进行模仿。尤其是对他人有依赖和顺从、有高度的关注需求的孩子,可能通过这种自伤的行为来够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关爱,甚至达到操控他人的目的。
自杀游戏
      网络上曾流行过一种自杀游戏(也许如今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仍然存在),引导者运用类似传销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去做一些高危险的行为。青春期孩子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会高估自己抗风险能力,所以忍不住去尝试,最后反受游戏引导者控制。

来自同龄人的“同伴压力”

孤独、自卑
      自伤行为可能是源于低价值感、低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与同龄人相处不好的青少年,当他感到被社交孤立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低价值感;父母打骂的教养方式会极大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价值感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弱,容易自卑、自责,对于别人的批评、拒绝非常敏感,当事情遭遇挫折达不到自己要求时,会产生无用感和无能感。
      自残、自伤是孩子们低价值感的行为呈现。他们通过自残来表达自己对自己的愤怒,同时自残有惩罚意味,这种惩罚能使内疚、自我厌憎、羞耻等情绪得到暂缓。


02

自伤/自残的误解

-NOT IT-

自残是未完成的自杀 ✘
      尽管自残在造成身体的损害严重的时候可能导致死亡,但是自残者的目的并不是要自杀。试图自杀的个体和为了应对严重负面情绪或情感麻木而自残的个体之间存在重要区别。大多数存在非自杀性自残史的个体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自杀,自残是为了缓解痛苦或在空虚感的情况下为了感受到点什么。
自残是可怕的、病态的 ✘
      因悲伤过度而自残,其实并不比因悲伤过度而酗酒更病态,只是对多数人来说,酗酒比自残更容易理解和被社会接受。事实上,自残者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没有发现有可诊断的精神障碍。伤害身体一定会痛,但自残者常认为:“伤口一点都不痛,心比较痛。”
      自残行为只是他们用于缓解痛苦的手段,正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心理和社会资源缺乏,他们才不得已采用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应对策略。孩子的自伤/自残行为并不是变态,也非病态,相反,它是一群内心极度痛苦的人挣扎求生的呐喊,发出的是一个求救信号!
停不下来自残,是因为自己不想停止 ✘
      如果长期用自残来处理情绪问题,会越来越依赖这种方式,并不是他们主观意愿想要一直如此。自残的人一样能感觉到疼痛,他们也并不喜欢疼痛。调查发现,排名第一的自残原因是阻止糟糕的感受。对自残者来说,令人痛苦的情绪就像汹涌袭来的洪水,而自残只是用来阻挡它们的最后的防线。


03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伤

-HOW-

物理方式干预
      有研究表明,耳道感染或牙痛都可能增加自伤行为的程度和频率,这时必须考虑采取医疗措施。其他因素如精神疾病导致的自伤自杀行为,都可能需要物理的干预方式。例如将手臂用夹板和绷带固定起来以防止表面受到凿挖;对于不断用头部撞击物体的孩子可以让他戴上有软衬垫的头盔。
同时也必须订立积极的书面计划,让所有的有关人员,包括孩子的父母一起参与订立协议,并得到他们的支持。计划必须清晰有关方法的必要性和具体程序,这些限制措施的使用频度如何,持续多长时间等。
去关注化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认知纠结”的现象,指的是我们的想法和我们所描述的真实事件相互混淆的情况。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提到“柠檬”或者是“话梅”的字眼时,你的唾液分泌可能就会增加。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越是关注自伤行为,可能这个关注的行为本身就会对自伤行为有所强化,只不过是一种反向强化。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也要注意不要给出否定性的反应,而应该是采取一些其他措施。

亲子互动,近距离参与孩子的生活
      陪孩子一起完成除了课本的作业,如各种实践作业;注意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遇到选择时(如文理分科、要不要参加各种活动等)参与他们的抉择、有良好的进步时也要分享他们的喜悦。当孩子们有些自我封闭的时候,可以对孩子将注意力从自伤行为上转移到新的目标上时给予积极回应,这样的强化是正向的。
观念引导,降低同伴认同和低自尊等自伤风险因素
      前面提到过于追求同伴的认同和低价值感可能是自伤行为的来源。在预防这些因素的同时,注意给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可以较根本地预防这些因素。
对症下药
      先搞清楚孩子自伤行为的原因,再针对解决。就前文提到的因素来讲:
      1.注重情商的培养,引导孩子觉察情绪,合理应对负面情绪;
      2.摒弃打骂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要求应结合实际、贴合时代;
      3.同伴认同也是需要的,教给孩子人际相处之道也是不错的选择;
      4.现代的孩子离不开网络,可以在不侵犯孩子隐私的前提下关注孩子获取的内容。


重要的是——
家长的思维也要跟上时代步伐
与孩子共同成长
  返回 】 【顶部】【 字体:
上一篇:《患癌青年割腕自杀命悬一线,圣泉医院妙手仁心挽救生命》续集——感恩和鼓励让我们继续前行
下一篇:浓情端午 粽享欢乐|广州圣泉医院包粽子趣味比赛圆满举行
快速导航
花都抑郁症治疗
花都治疗抑郁症
花都治疗精神分裂症
花都心理治疗
花都治疗睡眠障碍
花都诊疗精神障碍
花都精神心理科
花都精神科
花都心理科医院
花都精神科医院


Copyright © 2020 广州圣泉医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龙海路38号

电话:400 996 5869    网址:http://www.gzsqkfyy.com

粤ICP备2023122116号   粤ICP备2023122116号-1

网站管理


       
  公众服务号 公众订阅号 新浪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