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上午,花都电台(FM100.5兆赫)《政协之窗》栏目邀请了区政协委员、广州圣泉医院执行董事、党支部书记万可焕来一起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从专业角度出发,跟大家面对面谈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中,具有焦虑、抑郁等倾向的不断增加,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疫情,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相关方面都应该从何入手呢?
01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亟待我们全社会高度重视、有效解决。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超2800万人,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其中四年级学生重度抑郁检出率为2.8%,较2020年上升0.9个百分点,增幅近50%。
02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什么?
出现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成长因素、压力因素等等,特别是疫情三年,对全民心理健康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而不是根源于单一因素。
03对于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我国其实非常重视,相继出台过很多相应的文件都是为促进家校协作,预防或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但到此为止,这一问题仍然处于比较严峻的态势,您觉得是为什么?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心理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的形成和解决是遵循一定规律和过程的,并非某个政策完善就能立竿见影。而且,往往政策密集的出台,也说明了问题的严峻性。同时,政策的落地,也需要多方重视和共同努力,包括社会压力的疏解、教育体制的改革、家庭功能的完善、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04应该从哪里切入去解决?具体建议是什么?
作为心理医疗机构,除了关注心理障碍本身,我们也想更聚焦在问题发生的根源上,通过切断这些问题的来源,以及梳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去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经过专家论证和经验总结,我们提交了“阳光花朵6+1”的计划提案。
6是指减压工作坊、全生命教育、专注力提升、性心理辅导、做智慧家长及人际沟通6个板块。
第一个减压工作坊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减压课程和工作坊,通过专业方式为心灵减负,提升个人情绪调节能力,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二个全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探索延伸生命长度、拓展生命宽度、提升生命高度、调节生命温度的路径,意识到自残自伤是不可取行为,还有更多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三,专注力提升即通过专业的方法和设备,提升学生专注力,以达到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提高,树立学生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第四,性心理辅导是要教授学生性心理知识,正视性教育问题,学会和异性和谐健康相处,如何保护自己,降低性所带来的困扰和问题。
第五个做智慧家长,是指利用家校课堂等途径为家长开展科普讲座、亲子游园、工作坊等活动,提升家长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沟通能力,使家庭氛围更融洽,亲子沟通更顺畅。
最后一个是人际沟通,通过沟通讲座、心理团体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健康人际关系模式,促进团队融合,降低人际紧张,避免校园霸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而1是指绿色转诊通道加危机干预机制,学校与当地精神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成立“24小时心理热线”,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能够快速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获得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紧急心理问题,筑牢学校心理最后一道防线。
05这一问题能避讳吗?各方面应该如何面对?
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面对、坦然应对,才能够降低病耻感、提升疾病的就诊率。避讳的话,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会使得问题愈发严重。
青少年本人遇到问题可以即时跟信任的家人朋友或者老师沟通,主动寻求帮助,将问题在早期得到缓解;家庭方面需要家长们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亲子游园等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以往只重视物质不关注心理的惯性思维,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方面,除了重视心理教育之外,可跟专业机构合作,提升心理疾病筛查率、提高心理教育老师能力和水平、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全社会亦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支持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筑牢心理健康防线,降低心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