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案例
前段时间,某明星的“打压式”教育引发热议,不仅仅是因为“明星效应”,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小玲(化名)的父母坚信“小孩子不能夸,一夸她就会骄傲”的观点,对小玲从小进行“鞭策”。
“同班同学能考到的这个分数,你为什么做不到?“
“可能你有进步了,但还不够好。”
“整天就知道玩,你觉得自己不用努力了吗?”
这些话语常常在家中出现。当小玲质问:为什么你们看不到我的努力?母亲的回答非常理所当然: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是要拍一下。当你觉得自己很弱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对话和图片来自综艺《少年说》)
其实小玲父母的观点非常普遍,很多家长认为这是自己的一片“苦心”:教育不就是看着孩子不要让他走岔路吗,我的“鞭策”就是为了让他少走弯路啊,为什么不对?
然而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泥人,想捏成什么形状就会是什么形状。
在一段时间提不起劲做任何事情后,小玲在学校的心理测试中表现出了明显抑郁倾向。
好在小玲父母仍然是爱孩子的,在心理治疗师的讲解下彻底认识到了教育观念的错误。虽然无法一下子转变过来,但他们都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师的指导。
“打击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
对于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影响,很多网友现身说法:
· 自卑心理
“自卑却要强,内心脆弱,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有无力感,半途而废的事情数不胜数。什么人都比我强,我永远是最烂的那一个。”
——知乎匿名用户
· 没有主见
“本来决定这个春节去日本旅游,我带着父母,我也不会日语,做了半个多月的攻略,发给她看,她总挑漏说我做得不详细。由于疫情原因,想取消,取消前征求了她意见,她也赞成退,结果等真的把机票退了,她就直叹可惜,说我不坚定。退酒店的时候,酒店方不愿意全款退,我花了一天一夜打电话和投诉,她在旁边怪我表达能力不好让我们亏了钱。”
——知乎匿名用户
· 脆弱敏感
“表面上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大大咧咧,实际上是个敏感鬼。会因为别人脸色的变化去想是不是自己说了什么不对的话,会把一切不好的事情往自己身上联想。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没有勇气。”
——知乎匿名用户
在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后,有人能够勇敢做出改变。不幸的是,有人却已丧失了改变的勇气。
而对于那些还没有踏入社会的青少年们,他们的父母认识到这个误区并反省思考,不论何时做出转变都会有好的变化。
如何辨别“打击式教育”?
“打击式教育”的核心是“打击”、“贬低”或缺乏鼓励。
· “打击式”鼓励
OS:他确实有进步,但不能让他骄傲了
↓
父母:“虽然你有点进步,但你看看
排在你前面的xxx,你要向他学习”
↓
孩子:我的努力没有用,
看,他们并没有肯定我的进步
· “打击式”激励
OS:我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以此激励他
↓
父母:“你用周末的时间多读点书,
语文就不是现在这个成绩了”
↓
孩子:我的排名在班上还算靠前,
难道一定要第一才满意吗?/
看几本书就能提分?
那我上课光看书好了
(逆反心理)
“打击式”自我投射
OS:我没有成为医生,
但希望我孩子学医
↓
孩子:你的愿望不是我的愿望
“发自内心式”打击……
家长真心觉得孩子的某项缺点(不够聪明、懒惰、拖延等)很难容忍,于是常常“直言不讳”:“你怎么这么……”
不管家长出于那种意图,“打击式”教育都难有什么好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说了什么很重要,表达的语气等非语言信息也非常关键。
设想,父母在和他们积极健康的孩子一起做折纸作业,这个温馨的互动中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爸爸用温和的语气说:“你手怎么这么笨。”然后耐心帮孩子修复作品,这个时候孩子很大可能不会把这话放在心上,因为在平时的相处中父母给予了充足的肯定。
小玲的父母也是如此,同样的话语换一种语气和情境,或者换一种表达,结果会大有不同。
家长如何避免“习惯性批评”?
降低期待
其实,很多家长心里很明白批评对于孩子的影响,但总控制不住面对娃时的“洪荒之力”。
这时候降低一点点期待是很好的办法。
娃今天放学后2个小时了还没有开始写作业/网课快开始了还没有做好准备
→ 给他一些空间自己管理时间
孩子的英语阅读理解总是丢很多分
→ 英语其他部分的表现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
· 开口前,停一下
如果意识到自己会习惯地反驳、否定孩子,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个“暂停键”。
在开口前,回想准备说出口的话语,并反思这样的表达会不会引起不舒服。
当然,如果连说话都不能自由……这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了解这个方法还可以给你一个“补偿键”——意识到表达方式的偏差并加以补救。
“你真笨。”
“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里做的不太好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做好。”
· 学会 真·讲到娃心坎里·赞扬
首先你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准确、及时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这种赞扬的练习也可以帮助你炼就“火眼金睛”。
其次,赞扬要赞到实处——“我看到你今天一回到家就来厨房帮忙了”
最后,赞扬要表示开心等积极情绪——流下了老母亲的泪水。
专家点评:
贬低式教育,有其合理性——正所谓挫折让人成长。
但不管什么形式的教育,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贬低式教育适用于抗压能力比较强,有较强自我学习动力的孩子。而对于一些更需要家长关注或肯定的孩子,显然是不适用于贬低式的。
另外,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贬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落脚点一定是教育,万不可把“贬低式教育”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手段。